814《普通生态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生态学》是水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考生应了解生态学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海洋生物资源、人口和环境等相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总分150分。
三、考试内容
1.绪论
(1) 生态学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有机体与环境
(1)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种群生态学
(1) 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物种的概念及其特点
(3)物种的形成过程和方式
(4)生殖对策
(5)种内与种间关系
4.群落生态学
(1)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
(2)群落的种类组成
(3)物种多样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4)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5)生物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
(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6.应用生态学
(1) 人口增和加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问题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具体的保育对策
(4)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5)有害生物防治及相关案例
7.现代生态学
(1)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2)生物种群的遗传变异
(3)亲缘地理学
(4)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一般原理
四、推荐书目
1. 《基础生态学》(第4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冰,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第一部分《动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动物生理学》主要阐明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原理,考查时注重考生对动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动物生命活动现象的过程及机理、动物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联系的考查,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知识对生命活动现象的机理进行分析,能够领悟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1、考试范围
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神经系统及感觉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与鳔的相关知识;消化与吸收知识;能量代谢和营养知识;排泄与渗透压调节;内分泌概述知识;生殖生理知识。
2、考试要求
1)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2)掌握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生物电产生传导、传递机制及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交感N与副交感N的一般生理机能,鱼脑各级部位的机能,鱼类自主性神经系统对各内脏的支配作用。
4)掌握各种血细胞功能,体液、内环境、血液的理化特性及血液凝固机制。
5)掌握鱼类心脏活动的调节机制,心输出量、微循环、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6)掌握内呼吸、外呼吸、氧离曲线的概念及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送方式及过程。
7)掌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形式及吸收机制,各种消化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机制。
8)掌握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各种营养代谢及其意义。
9)掌握排泄的概念,鱼类尿液形成过程,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10)掌握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区分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
11)掌握鱼类的促性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人工诱导排卵、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
四、推荐书目
1、魏华,吴垠 编著,鱼类生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第二部分《普通动物学》
一、考查目标
《普通动物学》主要系统阐述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涵盖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各大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体系、生态习性、生殖发育以及系统演化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旨在考察考生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要求包括:掌握动物学的核心概念、发展历史及动物分类与进化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各主要动物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解剖结构及其对生活习性的适应;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殖策略与发育模式,辨析动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演化关系;并能够分析和阐释各门类动物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最终目标是培养考生系统整合动物学知识,并运用其分析与解决相关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1、考试范围
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机能与进化理论;原生动物;多细胞动物;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旋裂动物;蜕皮动物;后口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地理和生态
2、考试要求
1)了解动物学的定义及分支学科,动物学简史,动物机体构成,动物分类、命名基础知识。了解动物进化原理,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的例证,动物进化规律和进化谱系,动物地理区划。
2)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鞭毛虫类、肉足虫类、顶复类(孢子虫类)和纤毛虫类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多细胞动物的共同特征;个体发育;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假说。
4)了解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进化地位。
5)掌握刺胞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6)掌握旋裂动物(冠轮动物)的概念与主要门类。轮虫门:轮虫门的主要特征;轮虫的生活史。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类、吸虫类和绦虫类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及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多毛类、寡毛类、蛭类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高级阶元的分类;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7)掌握蜕皮动物的概念与主要门类。线虫门:线虫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高级阶元的分类;甲壳亚门(纲)、六足亚门(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8)掌握棘皮动物门:了解棘皮动物门及其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门的分纲。半索动物门:了解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9)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和起源,各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动物。
10)了解圆口纲的主要特征、分类和起源,圆口纲的原始性与适应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11)掌握鱼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鱼类的洄游,鱼类的经济价值。
12)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两栖纲动物从水中向陆地登陆成功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
13)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分类、起源与进化,掌握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动物的经济价值。
14)了解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鸟纲的分类及代表动物,鸟类的繁殖,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生物学意义。
15)了解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各亚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四、推荐书目
1、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67136。
第三部分《海洋科学导论》
一、考查目标
让考生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求考生了解海洋形态,掌握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变化,理解海洋环流、海水波动现象、潮汐的海水运动形式,了解中国近海区域海洋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2、试卷结构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等,总分50分。
三、考试内容
1、海洋地貌形态
海洋的划分、海洋地形包括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的地貌形态。
2、海水特性和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
1)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海水的主要热学性质,海水的化学组成,海水盐度的定义,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海冰的形成和性质,海洋声学与光学现象,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和营养盐。
2)海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
海洋的热收支平衡方程、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的水量平衡方程、海洋水团、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海洋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3、海水运动
1)海洋环流
海流的定义、表示法、成因、分类、所受的作用力,地转流和风海流的概念及特性,大洋表层和中国近海的环流。
2)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波浪要素、表示法,小振幅重力波的特性,有限振幅波的特性,海洋内波的特性,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的特性,风浪和涌浪的特性,浅水区海浪的变化,中国近海的波浪。
3)潮汐
潮汐现象、潮汐要素、潮汐类型,潮汐产生的原因,潮汐静力理论,潮高和潮时的计算,潮汐动力理论,三种形态海区的潮汐和潮流,风暴潮。
4、海洋污染问题
海洋资源衰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赤潮、核辐射等。
四、推荐书目
1、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 主编,海洋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